《祝福》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8 09:39:50
《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祝福》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祝福》教学反思1

1、让学生全面理解青春是《祝福青春》这一节课的难点,也是最终落脚点。“同学们,让我们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来畅想美丽的青春,每组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诗词、漫画、歌曲、文字等)来描绘青春,进行交流。”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了,热情被点燃了,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这里用红色,象征青春的朝气”,“这句话不好,重新想一句”,“别画错了,慢慢来……”这一刻学习真正成了一种快乐。最后的展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每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企盼,整个课堂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并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那些学生们所折服,他们太富有创造力了,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

2、“青春的幸福是什么”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学生讨论书中43页的问题,与儿童、父母、老人相比较,我们有哪些方面比他们幸福。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是在形成答案时,没有多角度发散思维,只写了两三个词语,有的甚至只写了一个,我在总结的时候告诉他们,能想到多少写多少。看来在这方面得培养。再者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青春幸福吗,因为有听课的教师,学生们都答幸福,陈述的理由也挺到位,我就把学生的一些烦恼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突出学生的幸福的感受。达到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青春的幸福以激发热爱生活、珍惜青春之情的目的。

3、在青春的祝福环节,我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读搜集的古人关于青春的寄语,其次学生给自己的同学写上祝福或寄语,让学生随机抽取当堂朗读,同时教师把自己准备的祝福送给学生。在祝福青春的活动中, 让学生抽取的较少,气氛有点沉闷,学生不敢积极的自己动手。中间插上青春散文朗读,配上音乐,达到使学生放松身心的效果。祝福送后,觉得有点不够深度,因此在这我加了“怎样让青春更美丽”的环节,激发学生珍惜青春、热爱青春之情,也是对全课在情感上起升华作用。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与学生联系紧密,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感悟、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学生还是不够活跃,虽有参与但是没有深度,口头表达和文字叙述都有待提高。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祝福》教学反思2

《祝福》电影课的教学,能够让同学们在多媒体的帮助和带动下,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当然也能够让我们相对枯燥的语文教学增添些许的色彩,在这些媒介的辅助下,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我也想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在整体的方面来看看电影其实对我们语文教学是很有作用的,它对于论证语文教学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具有的深刻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一、对于电影作品的热情将有效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当前的语文教学还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表现在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情感投入上显得令人失望。由于语文教师习惯于采取讲读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使求知欲望强烈、性格活泼的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语文教师要改变现状,思考是必需的,而实践更重要。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影视的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选用某一影视作品时要慎重和细心,不能粗枝大叶,因为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决定了他们难以对所有的作品进行“拿来主义”式的筛选,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进行居高临下的选择,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充满了激情、向往和热爱,语文教学的高效性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对影视作品的接受,避免了学生在封闭、独立的领域里学习语文,使他们采取开放、互补的态度研究语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是在纯“语文”的领域里进行着艰苦的改革,我们的学生是在纯“语文”的范围内进行着不懈的学习,实际上,这样的语文活动无非就是上课、听讲,写作、批阅,考试、评讲等等,这样局限的范围势必使语文成了“小语文”,它与周围的其他学科没有联系,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断然的隔绝,这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而影视作品正好弥补了这一个缺陷,影视作品涉及的范围大至宇宙、世界,小到某一个细节,可以说它无所不包。语文教师应利用它的开放的特点来进行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将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欲望,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与机遇

语文教师也许担心,当我们利用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影视鉴赏时,整个的欣赏过程是否显得多余,因为我们本身的课时也不多。实际上当学生对某影视作品产生感觉从而获得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对其作出一些选择、分析和判断,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对影视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他的情感随作品涌动起伏,创作欲望也适时而生。不少同学在观看了电影《可可西里》后,在写作中提到了它,在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这说明这部影片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但使学生对法西斯产生了强烈的憎恨,而且影片中色彩的运用也成为学生进行影视评论的一个角度,从欣赏变为理性的分析和评论,这无疑可喜可贺。这样的创作欲望一旦产生,教师就要抓住时机,不遗余力地进行鼓励,指导,使这种欲望稳定化,固定化,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

作为一个目光远大的语文教师,决不应满足于学生创作欲望的产生,还应该让他们通过创作来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语文教改中曾让学生观看了一系列动画片、儿童电影、西方名片等,学生通过观摩、比较,写出了许多有思想、有见解的影视评论,结果有一名学生作为唯一的中国学生代表在世界儿童电影节上发言,获得了电影专家的高度赞扬,这名学生从原先对语文学科兴趣平平,转而变成校内语文学习最出色的学生之一,这无疑是从欣赏──创作──成功──再成功的良性循环,体现了教学的优化过程。

当然,作为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通过这一次电影课的教学,我也会好好的总结各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以后的电影课上好。

《祝福》教学反思3

鲁迅的作品离我们这个时代有些久远,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新课之前,补充了写作背景的教学,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文本内容,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辛亥革命,了解背景后,同学们就会更好的理解文本。

这节课我们的赏析题目是《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为了呈现更好的研究效果,让同学们成立专案组进行研读。同学们经过认真分析提出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婆婆以及鲁镇的人,都对祥林嫂的死负有间接责任。小 ……此处隐藏6223个字……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祝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